Advertisement

呂以村 - 大家食飲食集團


新移民來港,根本就是一場人生比併。
「大家食」創辦人呂以村怎麼想到,自己由當年的汕尾大鄉里,做到今日香港7間連鎖食肆的老闆,還將自己的容貌裱成食肆的「嘜頭」,認真「巴閉」。

懷著「有飯齊齊食」精神創辦「大家食」,與港人同甘同苦逾十載,終於以拚勁拚出一番事業,搏出個未來。呂以村說,之所以能有這一切,最多謝的是香港賦予的空間,「香港無可否認給予人機會發展,失業都好,亦有發展空間。香港人很搏,個個都是『打好呢份工』的心態,都係唔認輸,夠獨立。」





來到香港的新移民十幾年間有幾十萬,賺錢發財的卻不多,呂以村能在這場比賽中跑出,當然不光是「香港有機會」這麼簡單。
97年前,殖民管治年代,呂以村跟其他內地同胞一樣,憧憬香港的繁榮,蠢蠢欲動來港淘金。
92年,廿二歲的他由汕尾新豐來港,具備高中程度,家境本身不錯,但還是想來香港博一博。
「那時覺得香港經濟好,是發展的好地方,聽別人說搵食容易,見返鄉下的親友生活改善很多,個個有錢賺,人人都會有憧憬。」言語不通也要來香港博博。一切從頭開始的日子,呂以村起初只有一個「捱」字,做地盤散工,在餐廳學廚,住鑽石山的木屋。「來到香港才知道這個世界好現實,同事之間溝通不到,不會耐心教你,學師每月只有5000、6000元,甚麼都要做,起初兩至三個月比較難捱。」

熊市開業 靠「拚」贏口碑
回歸前五年,呂以村努力學廚,心想有朝一天終可創業。98年,覺得機會成熟,在深水步開了首間「大家食」,但金融風暴餘波未了,經濟直插谷底,生意亦受拖累,「那時打工積了一筆錢,想搏一搏,對自己的出品又有信心,於是去做。人人都有創業的心,自己算是盡力、有拚勁,不過初期經營都幾困難,沒有人識,每日只得5000、6000元生意。」慢慢建立口碑,再憑著他的拚搏,半年就回本。
前景明朗之際,呂以村開了第二間分店,「做了幾年生意,開始有自己的客源,心比較定,有信心繼續做下去,金融風暴時生意已經穩定,沒有太大影響。」

抱定信心 捱過重重浪
回歸後頭五年,雖然經濟猶如過山車,都未算致命;但到03年沙士,連呂以村這個夠搏的新移民都要叫苦。「沙士時根本沒人出街,做少三分之一生意,每日只有3000幾元生意,人工燈油火蠟樣樣要錢,一間舖每個月蝕10萬,蝕了30、40萬,都幾命。」不過,呂以村又捱過來。
「經濟波動,一個風浪淹過來就死,最重要有兩手準備,回氣要快,要有信心。」
前前後後十年,當年的新移民已融入香港,和許多香港人有著同樣的經歷,跌過撞過,連百年一遇的倒霉年代也捱過,「經濟好重要,好的話,出街食飯的人數次數都會增多,無錢就不會出街,人之常情。這幾年經濟變化大,人的心態都有少少改變,無錢自然不開心。」但說到底,近年的經濟復甦已助了呂以村一把,分店愈開愈多,至今有7間。

內地勢好 想北上拓展
回歸十年,香港變得快,內地變得更快,投資也跟著回流到內地,呂以村也計劃「衣錦還鄉」,「當年香港的發展空間大,現在大陸已少了很多管制,內地人開始有錢,信心強得多,在上海或深圳開店也不錯,生活水平較高。」
十五年,他跟港人經歷過最好和最差的日子。「大家食」意即潮州話的「齊齊吃」,有飯大家食,有錢大家搵,新移民與老香港均願如此。

(原文:   文匯報南下新移民:伴港風雨 搏出未來)




相關:
大家食飲食集團有限公司

發佈留言

0 留言